6月24日华利配资,济宁市兖州区,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幼儿园操场上,一个瘦小的身影坐在椅子上,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,布满皱纹的脸上有着一双清亮的眼睛。她便是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——91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王云英。老人喜欢孩子,这里又宽敞,便领着我们来到楼下这所幼儿园接受采访,“我叫王云英,12岁就参军了。”
“我哥哥叫王守仁,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八路军走了,后来爹娘都没了。”小小的她被托付给婶子抚养。1945年初,哥哥王守仁执行任务路过家乡,将她带离了那片熟悉的土地。“哥哥能当兵,我就不能当吗?”九旬老人讲述起几十年前的决定,语气里依然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和自豪。就这样,年仅12岁的王云英,在组织安排下进入野战医院,成为一名医疗兵。
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野战医院就是生的希望。王云英迅速融入了这个救死扶伤的集体,宛若一只奔忙在烽火中的白鸽。“什么都能干。”老人历数着,“给伤员包扎,喂饭,换药,洗衣服,洗纱布……”这些工作对一个孩子来说繁重而琐碎,但她做得异常认真,很快便成了伤员口中细心、麻利的护理能手。
烽火硝烟里,物资短缺是常态,尤其是救命的纱布。王云英记忆最深的就是清洗纱布:“纱布不够用,就把用过的纱布放上碱,煮,再捣,尽量洗得干净一些再重复利用。”滚烫的碱水、弥漫的蒸汽、反复捶打搓洗……一双小手,在艰苦的劳作中磨砺出超越年龄的坚韧。她知道,每一块洗净的纱布,都意味着一份生的希望。
战争的残酷,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。在野战医院的日子里,她近距离目睹了太多的伤痛与牺牲。“看到伤员牺牲,心疼却哭不出来。”老人说到这里,声音低沉下去,眼眶瞬间红了。她抬起手,用力地在眼角抹了一下,仿佛要擦去那穿越时光涌出的悲痛。但紧接着,她的眼神变得犀利,语气也激动起来:“怕有什么用?不会打枪,我就把伤员照顾好,让他们养好伤再出去打鬼子!”这掷地有声的话语,是一名12岁的战士在战争年代发出的最朴素也最崇高的誓言。
在众多惊险的经历中,有一次遭遇让老人记忆犹新。那天部队躲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。“洞口前有一条小溪,我在那里洗衣服。”王云英描述着那个场景。突然华利配资,放哨的战士发出了警报:“鬼子来了!”
她心头一紧,扔下衣物,转身就往洞里跑。染血的衣物却被遗忘在溪流边。血水顺着清澈的溪水蜿蜒而下,暴露了他们的踪迹!鬼子很快循着血水追到了洞口。
“鬼子看不清便向洞里放了几枪!”老人清晰地记得子弹破空的声音,“有一发崩到了我的裤脚!”千钧一发之际,身边的排长反应极快,“排长紧紧捂住我的嘴,我这才没叫出来。”洞口光线昏暗,敌人正欲探头查看,在这生死悬于一线的时刻,与鬼子同行的翻译官开口了:“刚才里面看过了,没有人。”鬼子这才带着疑虑退去。
当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吹响,王云英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,负责战地救护。在那里,她身手敏捷,总是冲在最前面抢救伤员。她临危不乱,曾巧妙地利用当地常见的马齿苋,解决了部队因水土不服暴发的大面积腹泻。她的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异彩,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、四等功五次。
采访尾声,我们请这位历经沧桑却依然乐观的老人说两句朝鲜语。她笑着,清晰地说出一串音节。看到我们一脸茫然,她像个孩子般开怀大笑:“哈哈哈,我说的是‘大姐,饭做好了吗,够吃吗,不够吃的话多做点’。”爽朗的笑声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空回荡,与孩子们偶尔传来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。
(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)
选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